泱泱成均,在江之滨;启真育贤,巍矗鄂南。湖北科技学院是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百所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坐落在湖北省咸宁市,现有温泉、咸安两个校区。

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资源最大限度集约利用,体制最大限度协调运行”的总体要求,强化发展和服务理念,明晰职能、理顺关系、增强活力,构建科学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为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为本、学者为先、依法治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展留学生教育。

学校坚持以国家科技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同步推进,在项目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学校通过实施优质生源质量工程、创新招生选拔方式、优化生源结构、加强招生宣传等形式,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学校积极构建精准服务、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创新高。学校集聚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建立“全链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了“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大学精神。学校不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实现了对广大师生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启迪感化和熏陶塑造。

社会服务一直是学校良好的传统延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明确了社会服务理念、战略布局和工作思路,不断探索与地方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新体系。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学校信息,促进学校依法治校,学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将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公开,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透明度。

湖科要闻

《湖北日报》报道我校思政课“321”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  来源:  时间:2019.05.10   浏览次数:

《湖北日报》5月10日刊发文章《湖北科技学院思政课改革注重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探索“321”实践教学模式》,对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探索出的“321”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报道,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今天由我来为大家播报新闻,主题是‘一带一路,共建繁荣’。”4月29日下午,在湖北科技学院一间教室里,上课铃声一响,测绘工程专业大一学生陈江龙站上思政课讲台,进行了5分钟播报。

在课堂上进行新闻播报与时政热点讲评,是湖北科技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之一。

近年来,该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载体和方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让课堂活起来

为了准备5分钟播报,陈江龙花了5小时。他在网上搜集资料,阅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新闻,进行梳理,制作PPT,和小组同学一起演练。

当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共有3个班级的91名学生。上台播报新闻时,陈江龙有点紧张。但他下课后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很有吸引力,对我也是一个锻炼。”

在湖北科技学院思政课的课堂上,学生们轮流站上讲台播报一周国际国内新闻,分析时事,成为一景。有的聚焦中美贸易摩擦,有的反思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有的以幽默小视频剖析“键盘侠”乱象……

学生们还时常在课堂上围绕现实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学会客观理性地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而有时,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观看《走近毛泽东》《复兴之路》《大国外交》《永远在路上》等纪录片,通过这些真实、鲜活、富有感染力的纪录片,受到生动教育。

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侣萍介绍,该学院针对课堂灵活设计实践环节,积极探索了3种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形式,即新闻播报与时政热点讲评、课堂讨论、观看纪录片,让课堂活起来。

“刚入学时,有的同学曾认为思政课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该校医学影像学专业大二学生刘杨笑言,而现在,每次上思政课,大家都抢着坐前排,兴趣浓厚。

让学生动起来

湖北科技学院在思政课改革中,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势,探索形成了“321”实践教学模式。除了上述3种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形式,还有2种课后实践教学形式——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以及1种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形式——社会调查。

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们纷纷动起来。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大学生创业存在哪些问题?大学生学习状况和阅读情况如何?该校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社会调查题目。

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以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进行辩证思考。

各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增强了认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了综合素质,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功能。

在湖北省2018年“爱我国防”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中,该校医学影像学专业大二学生冼敏获得一等奖。她深有体会地说,自己之所以得奖,离不开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得到的锻炼。

抬头率不断提高

湖北科技学院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效引导了青年学子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去年,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该校思政课教师郑敏认为,实践教学调动了教学双方积极性,有助于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积累教学素材,使思政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是否爱听思政课?怎样进一步激发课堂活力?如何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为了推动思政课建设,该校党委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校领导时常随堂听课,思政课教师们也经常展开交流研讨。

本学期,该校党委书记田辉玉已听了3次思政课。去年,他也多次走进思政课堂,认真聆听教师讲课,留心观察学生反应。同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员的他,欣喜地看到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不断提高。“这说明学生真正听进去了,并且表示认同和点赞。”

田辉玉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321”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希望能形成一套成功经验。


新闻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90510/hbrb3336797.html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