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成均,在江之滨;启真育贤,巍矗鄂南。湖北科技学院是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百所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坐落在湖北省咸宁市,现有温泉、咸安两个校区。

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资源最大限度集约利用,体制最大限度协调运行”的总体要求,强化发展和服务理念,明晰职能、理顺关系、增强活力,构建科学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为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为本、学者为先、依法治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展留学生教育。

学校坚持以国家科技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同步推进,在项目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学校通过实施优质生源质量工程、创新招生选拔方式、优化生源结构、加强招生宣传等形式,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学校积极构建精准服务、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创新高。学校集聚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建立“全链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了“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大学精神。学校不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实现了对广大师生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启迪感化和熏陶塑造。

社会服务一直是学校良好的传统延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明确了社会服务理念、战略布局和工作思路,不断探索与地方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新体系。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学校信息,促进学校依法治校,学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将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公开,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透明度。

湖科要闻

吴基良率队赴通城县洽谈校地合作事宜

作者:  来源:  时间:2019.06.22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彭少华)6月21日,校长吴基良、副校长钟儒刚率学校办公室、团委、发展规划处、科技产业处、资产经营公司、药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前往通城县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并就校地合作事宜进行深入洽谈。通城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明灯,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朱凤英、副县长熊衍才陪同考察。

吴基良指出,湖北科技学院是国家十三五全国百所产教融合示范高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拥有一大批医药、教师教育、理工科类专业技术人才及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长期以来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这次率队考察通城县,就是希望能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研等优势,助力通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通城县打造成华中一流、湖北前列的中医药产业大县。希望通城相关企业在当前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起点上,抓住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好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市场、提质增效,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撑点。发挥好产业引领作用,带动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更大的产业优势。

座谈会上,刘明灯对湖北科技学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通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研的需求迫切,同时希望与湖北科技学院加强校地合作,成立湖北科技学院通城中医药研究院,迅速研究申报一批项目,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熊衍才详细介绍了通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的情况。

双方深入探讨了政产学研用校地合作模式、路径、具体项目及合作机制等相关问题,并就合作成立湖北科技学院通城中医药研究院达成了一致。随后,考察组一行先后前往通城县中医药产业园、麦市镇湖北瑶乡御草药业有限公司、大坪乡内冲村瑶族博物馆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据了解,元至6月份,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完成67.8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可完成4.8亿元,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完成38.97亿元,增长12.5%;进出口总额可完成3.93万元,增长13.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可完成13823元、6649元,分别增长9.3%、9.5%,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中医药方面,截止去年年底,通城县中药材种植面积91146.26亩(“隽六味”13200亩)。全县共发展中医药龙头企业13家,种植专业合作社58家,家庭农场17家,落实种植基地246个,带动了近5万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中药材发展惠及3127户贫困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869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