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辈子值了。”15日,还在上大三的我校学生小杨(化名)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为一名白血病患者带去了生命的希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誓言。这是继我校2010年学生捐助造血干细胞后的第二例捐助者,也是咸宁市第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刚入学就加入捐髓志愿者
“高二的时候,班上一位同学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幸亏接受了爱心人士捐赠的造血干细胞,才成功地活了下来。”小杨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造血干细胞捐赠,对他触动很大,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成功地配型、捐赠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一个家庭。当时他就想,要是有机会,也要和这位不知名的好心人一样,为患者出一份力。
在2016年9月入学,大学新生军训结束那天,正值市红十字协会到学校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在小杨和同学们向医护人员了解详细内容后,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别人的命也是命,能救就救
“我当时非常的激动,没想到入库才两年就配对成功了。”2018年8月的一天,小杨接到了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说他配型成功了,愿不愿意捐献骨髓。小杨立即查询湖北省红十字会、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的信息,确认这个电话是真的,于是打回去满口答应。通过严格的体检,最后确定双方的身体都合格,今年1月,小杨接到通知,可以捐髓了。
但是小杨心里还有一个坎,那就是父母关。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 ,小杨还是拨通了远在家乡母亲的电话,告诉她自己的捐献决定。母亲担心他太瘦,会影响身体,他就反复地给母亲做思想工作,并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她分析讲解,最后得到了母亲的认可。因为父亲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怕一时做不通他的工作,影响捐献,所以小杨想等捐献完了再告诉他。
“从第一次接电话 ,同意捐献骨髓,我就没有反悔,也没有动摇,别人的命也是命,能救就救”小杨说。1月10月至15日,小杨在红十字会的安排和学校的护送下,赴武汉捐助。因捐助对象偏胖,在第一次采血完成后,骨髓库工作人员告知他需要提供更多的造血干细胞,他毫不犹豫地让医生进行第二次采血。而这个时侯,正是学校期末考试的时间。学校在得知他要捐献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为他办理了缓考,让他安心去武汉捐献。
传承医学精神的时代好青年
“捐献完后,我感觉特别的轻松。其实捐造血干细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付出的只是一些造血干细胞和一点勇气而已,但是,拯救的却是一个人的生命。我是一名医学生,以后一定会从医,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小杨说。
小杨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热心公益,多次参加咸宁市马拉松、春运服务等,并经常在冰天雪地里或者烈日下当医学志愿者。同时,作为副班长的小杨,热心帮助同学,学业成绩优秀。年底本来是评上了二等助学金,但他考虑到别的同学家庭也很困难,也很需要帮助,甘愿只领最低标准的三等助学金。
班主任老师说:“小杨勇于担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赢得班级所有人的喜爱与认可,堪称新时代的好青年”。
谈及未来的打算,小杨说,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要一如既往不忘初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