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成均,在江之滨;启真育贤,巍矗鄂南。湖北科技学院是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百所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坐落在湖北省咸宁市,现有温泉、咸安两个校区。

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资源最大限度集约利用,体制最大限度协调运行”的总体要求,强化发展和服务理念,明晰职能、理顺关系、增强活力,构建科学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为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为本、学者为先、依法治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展留学生教育。

学校坚持以国家科技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同步推进,在项目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学校通过实施优质生源质量工程、创新招生选拔方式、优化生源结构、加强招生宣传等形式,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学校积极构建精准服务、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创新高。学校集聚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建立“全链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了“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大学精神。学校不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实现了对广大师生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启迪感化和熏陶塑造。

社会服务一直是学校良好的传统延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明确了社会服务理念、战略布局和工作思路,不断探索与地方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新体系。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学校信息,促进学校依法治校,学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将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公开,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透明度。

湖科要闻

湖北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意见反馈会议举行

作者:  来源:  时间:2017.12.09   浏览次数:

审核评估意见反馈会现场

本网讯(记者:袁永军 摄影:田丽 杨正等12月8日下午,湖北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意见反馈会在教三401召开。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全体成员,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评估院领导及相关人员,湖北科技学院全体校领导、全体副处级以上干部、三级以上教授、各专业负责人共230多人参加会议。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邓立红主持会议。

根据教育部要求,本次评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通过听课看课、查阅文卷、基层走访、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湖北科技学院本科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使调查组对湖北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有了深入了解,对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基本看法。

专家组组长马凤才教授代表评估专家组反馈了审核评估总体情况:专家组于12月4日至12月8日考察湖北科技学院本科教学情况,共听课、看课51节次,共查阅41门课程4138份试卷、41个专业共2114份毕业设计(论文),查阅了学校本科教学的有关文件和支撑材料。18人次深度访谈7位校领导;走访18个学院及38个直属单位、科研平台、附属单位,访谈649人次;召开座谈会26场次,共350人次参与;14人次考察了4个校外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5人次实地考察了学生食堂、宿舍、体育馆(场)等。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各环节的考察。

评估专家组组长马凤才教授反馈审核评估总体情况

通过考察,专家组对湖北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形成了集体意见:

第一,办学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转型发展思路明晰、势头良好。学校确立了“应用型、教学型”的办学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以医学、教师教育为传统特色学科,积极发展理工学科和新兴专业。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坚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服务基层”,转型发展势头良好。

第二,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突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备,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示范性。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党政班子常态化关注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在理念引领、政策制度、组织人事、经费条件、管理服务等多方面优先保证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独立设置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1+2+1”的本科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和“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校风、教风、学风、考风优良,学生管理体系健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服务地方能力突出。学校通过实施“价值引领”工程、“文化浸润”、“实践体验”工程,促进知行合一,助力学生成长;以“四风”建设为抓手,健全学生管理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迄今已为地方培养出了10万余“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人文素养教育特色鲜明,体系成熟,成效显著。学校构建了以课程教育为主渠道,实践教育为练兵场,隐形教育为外在延伸的三位一体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涌现了一批诚信知报、尊师重教、勇毅力行、仁爱孝悌等德行高尚的榜样,彰显了以文化人的社会效应,形成了“以文化人,身心咸宁”的教育特色。

专家组一致地认为: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准确,办学理念特色鲜明,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校风、教风、学风优良,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突出,转型发展成效明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突出,学生和社会满意度较高。

对于未来发展,专家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第一,进一步强化转型发展举措。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形成转型发展合力;建立系统性、全局性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第二,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加强教师能力培养与成长,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第三,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相互支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基础好、应用性强的专业;第四,进一步改善教学资源。处理好规模与内涵发展关系,加大专项经费和校企合作力度,争取社会力量和资金支持,优先保障教学和各专项经费投入。

专家组成员韦一良、蒋新苗、朱大勇、宋立群、胡志、李金林(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在湖北科技学院考察期间的工作照

专家组成员李宏、邹坤、夏力、徐伟民(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在湖北科技学院考察期间的工作照

会上,专家组每位成员突出问题导向,本着帮助学校发现问题、实现发展的目的,逐一进行了个人意见反馈。并祝愿湖北科技学院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本次评估为新起点,全面、系统地审视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彰显特色、强化内涵,提升办学水平,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早日实现学校提出的发展目标!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学敏同志讲话

湖北省教育评估院院长方向荣同志出席反馈会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学敏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对评估组卓有成效的审核评估工作表示敬意,对湖北科技学院以评估为契机更好更快地发展充满期待。余学敏同志强调,评估工作体现了替国家把关,为学校服务的宗旨,希望湖北科技学院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把评估当做业务巡视,对专家意见虚心接受,认真梳理,制定整改的方案和清单;切实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在新时代大格局中、在湖北省教育发展新阶段、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把握机遇、创造先机。他表示,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关心学校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湖北科技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湖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田辉玉同志讲话

党委书记田辉玉同志对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和诚挚中肯的意见建议表示感谢。他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我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也是我校解决本科教育教学问题的着力点、关键点。以马凤才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不辞辛劳,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满腔热情与关心,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多视角的审视和检查,认真把脉,仔细问诊,提出了科学系统且极具建设性、操作性的“综合会诊”。学校将认真梳理、消化专家组的反馈意见,把握好专家反馈意见的实质内涵,将专家的宝贵意见融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去,融入到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部署和实践中去,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去,切实改进工作,真正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作用,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成为评建的最大受益者。

田辉玉同志表示学校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安身立命之根本,不忘初心,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夯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固本强基,在全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第一使命的观念;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聚势蝶变,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明确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定位,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学校整体应用型转变,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峰扬谷,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汇聚资源,确保教学经费充足并发挥最大效应。

(审稿:商文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