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成均,在江之滨;启真育贤,巍矗鄂南。湖北科技学院是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百所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坐落在湖北省咸宁市,现有温泉、咸安两个校区。

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资源最大限度集约利用,体制最大限度协调运行”的总体要求,强化发展和服务理念,明晰职能、理顺关系、增强活力,构建科学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为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为本、学者为先、依法治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展留学生教育。

学校坚持以国家科技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同步推进,在项目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学校通过实施优质生源质量工程、创新招生选拔方式、优化生源结构、加强招生宣传等形式,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学校积极构建精准服务、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创新高。学校集聚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建立“全链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了“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大学精神。学校不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实现了对广大师生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启迪感化和熏陶塑造。

社会服务一直是学校良好的传统延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明确了社会服务理念、战略布局和工作思路,不断探索与地方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新体系。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学校信息,促进学校依法治校,学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将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公开,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透明度。

湖科公告

寻找“爱心接力第一棒”

作者:七月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0.11.08   浏览次数:

经校党委宣传部积极发掘推介,“千名大学生12年接力敬老”的先进事迹,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湖北电视台、楚天都市报、南鄂晚报以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等国内外近300家各级媒体的热情讴歌,成为当代青年的道德符号之一。115,记者探寻了最初为报师恩而举起的“爱心接力第一棒”。

A.夏再兴

忆起恩师,夏再兴教授神色凝重:“罗挽兰老师是一名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倾心于学生成才的好老师,深受学生们尊敬。”

“一次,她为75级同学们演示化学实验,桌上的硫酸瓶忽然崩裂,极具腐蚀性的液体粘到她的皮肤和衣服上。她硬是忍住剧痛,不动声色地为大家做完了实验。”

老师在患癌症的7年间,为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多次到天津、上海进修。她非常珍惜当时来之不易的提升机会,常常一个人带上一大包馍馍等干粮,‘潜伏’在实验室几天几夜不出来,连实验室一楼值班室的管理员都没发现。”

B.孙绍发

老师还经常不给学生面子,只要发现谁有不足,都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她的学生孙绍发(现化生学院院长)留校后,曾作为选手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授课评课活动。当时罗老师是评委,鉴于孙绍发老师当时授课中出现的问题,她毫不留情地在评课表上写了个大大的‘差’字。

“感老师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20多年后孙绍发教师说:“从那以后,我时刻注意提高授课质量,现在对自己最满意的就是,我上的课深受大学生欢迎。”

C. 吴神译

而在老师的另一位75级学生吴神译(现图书馆副馆长)心中, 老师像母亲一般充满温情。吴神译回忆,临近毕业时,他和同学们去艰苦的农村中学实习,当时最盼望的就是老师来看他们。“她每次都会把积攒下来的几十个鸡蛋煮熟,用花布裹着带来,在每个学生枕头下放2个。”

D.举起“爱心接力第一棒”

1998年,罗挽兰老师身患乳腺癌、食道癌和甲亢三种疾病,并且到了晚期。她叹息:“我死了不要紧,只是还有个80岁的老妈妈……”当年天气转寒,即将入冬的时候,她就永远告别了站了30多年的讲台。

“尊敬的老师去了,我就把自己当成她的儿子,把她的母亲当成自己的亲人。”夏再兴教授说:“做人的本能让我这样想,这样做。”

1998年,时为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的夏再兴教授等老师和部分大学生,作为自发照顾罗挽兰老师的母亲肖慈莲老人的第一批人,举起了“爱心接力”的第一棒。(七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